首页 > 个性签名 > 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2024-03-15 13:50:28

1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执著是自缚的蚕茧该执著时执著,该放弃时放弃,一切随缘,将来你才不会后悔!

2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我们越时常想着沉重的负担,就越会觉得负担越沉重。相反,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思转移一下,不再时时关注身上的负担,就会忽视了它的存在,从而使自己变得轻松。

3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而否认别人的真实面目,断绝与别人的来往,这不是清高而是偏激。

4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所有事物都是依据一定的因缘产生的,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,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。起主宰作用的自我,即“无我”。

5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巍巍堂堂,万像之中独露;明明历历,百草头上相逢。——《宏智禅师广录》

6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望断冥鸿没处秋,苍苍一色水连天。——《宏智禅师广录》

7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有的人则不同,他们喜欢说些闲话,生活中没有了“小道消息”他们就觉得乏味,所以他们对各种闲话津津乐道。有时候他们和谁亲近,不自觉地就会说“某某说你的不是”,造成别人之间的矛盾。其实,那些话也许是他听来的流言,也许是他夸大的。

8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众生与佛性,本来共同。以水况冰,体何有异?冰由质碍,喻众生之系缚;水性灵通,等佛性之圆净。——《楞伽师资记》原序

9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无论世界如何改变,不管时代如何变迁,我们对三宝的坚定信心决不动摇;无论我们身处顺境,还是正在遭遇逆境,我们对因果的深信也决不会受到影响。因为对上师三宝的虔诚和对因果轮回的深信,是起初由心的深处生起,中间与佛教真理相伴,最终与究竟实相合一的。

10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佛日: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;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——《佛遗教经》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11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在生活中,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,以至于承担了许多不快与烦恼,甚至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。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,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。因为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追逐着快乐,可又总放不下自己心中的重负,如名利。金钱。权势等。

12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在佛的眼里,知足是常态。对真正修行佛法开悟的人来说,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,都是无数的因缘际会才有的结果,所以他们懂得知足,懂得珍惜眼前所得。

13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无论任何学问,任何法则,倘使脱离了人生,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。虽然安详是禅的生命。是法的现证,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。——耕云先生

14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固然,见到利益,人人都想得到,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,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。看到别人赚钱,自己也想发财,这也是正常的现象。但是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又不能贪心不足。人过于贪婪会丧失道德,又会被他人利用,所以,忍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。

15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佛说,话说得最多的人,不一定是事做得最多的人。雷声大,雨点小,只是虚张声势。实干才是最真的,行动胜于空谈。只有实干,只有付诸行动,理想的风帆才会鼓足力量,人生的帆船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。纵使一个人说得再好听,谈得再动人,如果不通过行动证明,通过实干实现目标,也终将碌碌无为,一无所获。

16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智者之所以为智者,并不在于他能从外界获取多少智慧和信息,而在于他对自己内心的智慧开发出多少。

17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真理即悟而顿圆,妄情息之而渐尽。顿圆如初生孩子,一日而肢体已全。渐修如长养成人,多年志气方立。此示顿悟初心之后,犹有旷劫习气未除,仍宜依悟而修,净除余习。——《禅宗大纲》

18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大迦叶。——佛陀

19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俗话说,学海无涯,无论我们感觉学得怎样精通,其实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。活到老,学到老。知识是无穷无尽的,任何自满的想法只能导致一个人的停滞不前。因此,我们应该学会谦虚,任何时候都不要有“满了”的想法。

20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​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富足。内心深处有活源。孔雀虽有色严身,不如鸿鹄能高飞;世人虽有富贵力,不如学道功德深。——《大智度论》拥有得多,人不一定满足;拥有得少,人不一定贫乏。有钱不一定快乐,没钱也可以安心自在,真正的财富从心头来,真正的富足也不以物质为衡量。人可以穷,心不能穷,让心里的能源,取之不尽;让心灵的健康,用之不竭。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21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唯此一心即是佛,佛与众生,更无别异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,求之转失。一《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

22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仔细算来,人生不过短短七十余年,除了十年懵懂,十年老弱,就只剩下五十年了。这五十年又要除去一半的黑夜,便只留二十五年。再想想吃饭饮茶,沐浴更衣,工作生病,东奔西跑,又耗费了多少时日?真正剩下属于我们去享受生活,去慰藉自己心灵的日子还有多少呢?

23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在生命历程中,人们只有具备面对风雨的抵抗能力,才能站稳脚跟。正如山崖上的松柏,经过无数暴风雪的洗礼,才能长成铁一样坚固的树干。泥泞的路上,才能留下脚印;风雨中的人生,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。

24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眼光要远,但脚步要近,做人。做事要放远眼光,但是不能好高骛远,要从近处开始做起,要脚踏实地。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宏大的愿望,但是从低处做起,从细节做起,会距离成功更近。

25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由于执著自己的角度,在文字里面做文章,所以烦恼断不了。——慧律法师

26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“人人都说神仙好,唯有功名忘不了”是《红楼梦》里《好了歌》中的一段偈语,这一首《好了歌》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一段公案,又像告诫人们提防名利世界中的冷暖,看似消极,实则是生活的真实写照,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时日如何变迁,世人总是会被欲望蒙蔽双眼,在热闹风光中奔波迁徙,被金钱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所累。

27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心无所住,意味着自在,不为外物所拘。心自在,便不需要外物的依托,而能自足。自得圆满。

28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“心静自然凉”,这是劝人遇事首先要静下心来深刻自省,不要一味焦躁不安,怨天尤人。在当今如此喧嚣的尘世,只有日日更新,时时自省,才能获得心灵的那份清净。

29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现代社会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:拥有多处房产却只能住在一处,买了数辆车子却只能开一辆,准备许多衣服却只能穿几件,有很多钱财却不懂善用,有大学问却缺乏道德,有高的地位却很少做得到无私,学佛后却不能真正修行,修行佛法的人中有成就的人却少之又少。

30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昔日赵州少谦光,不出山门迎赵王;怎似金山无量相,大干世界一禅床。——佛印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31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放下,就是要看得开。放得下,是一种智慧,它是一种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,一种重负顿释后的轻松自如,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。

32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透镜法则告诉我们,成功有三个前提条件:首先,你要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,你要确定你会为这个目标坚持到底,所以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必须是崇高的和有意义的;其次,集中你所有的精力。时间。信息。物质到这个目标上,并且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;最后,必须具备有效的方法(透镜)。具备了这三个条件,就一定会成功!正如佛祖所言: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

33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说话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,因为太平常,很多人体察不到言语的重要性。佛家以口业为“患苦之门,祸累之始”。“五戒十善”中,“五戒”的第四戒为“不妄语”,具体为:不恶口。不两舌。不妄言。不绮语。

34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问:“如何是和尚家风?”师日:“一瓶兼一钵,到处是生涯。”——《后招庆和尚》

35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学佛人不应该仅停留在念经。持咒等表面形式上,更不应该迷信于烧香。拜神。算命。神通等。佛教精神是慈悲和智慧。我们应怀着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实际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众生,一切从家庭生活中做起,从点滴做起,从内心做起。

36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在生活中,人们难免与周围的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磕磕碰碰,沉溺于这样的小事中不能自拔,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,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,还会因此少得很多快乐。我们要学会记住一些美好的东西,忘却自己的不满之心,如此便能活得自在。轻松,能够坦然地面对旅途中的风风雨雨。

37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不要自卑,也不要太狂妄一切恶法,本是虚妄的,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;一切善法,也是虚妄的,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。

38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该执著时执著,该放弃时放弃,一切随缘,将来你才不会后悔!

39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幸福从何而来?佛日:无悔恨故心得欢喜,得欢喜故心得悦乐,得悦乐故心则安隐,心安隐故得无动定,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,实知见故厌离生死,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,得解脱故明见佛性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·梵行品第八之三》

40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抬头是白云悠悠,低头是流水潺潺。当我们俯仰之际,何等畅快!有谁听得懂这无弦琴奏出的妙乐?真正了悟人生之士,内心既无寂寞又无喧哗,纯真的天性与自然融为一体,就是心的本来面目。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41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有多少东西即便占有了,也未必真的属于我们,还可能因为占有而让自己失去太多。很多时候,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有之无益。弃之可惜的工作,舍不得放弃已经逝去很远的往事,舍不得放弃对权力和金钱的角逐……于是,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,透支着健康与年华。

42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我们以至真。至善。至美的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,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。我们能够如此活,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,才是生命的享受,生活也才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。——耕云先生

43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以恕己之心恕人,则全交。以责人之心责己,则寡过。

44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我们大家要学会和谐相处。佛说要结善缘,只有做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,才能有利善缘的增进。

45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这里慧南禅师讲的“做客不如回家”,可从两方面去理解,一是要到自身心性中去领悟佛性,不要在外寻求;二是从求学的方式讲,不必远涉他乡,踏破草鞋,去嗣法远方的高僧。只在自家寻求即可,否则荒废祖辈田园,外出所得甚微,得不偿失。世俗间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。许多人不能在自身下工夫,而去盲目地学习他人,结果所得和付出不成正比,白忙一场。

46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习以为常。理所当然的事物常常塞满了我们的头脑,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。思考问题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平时摸索,思路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。当然,思路开阔也需要以知识做底蕴,形成一种习惯,它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。

47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小忍成仁,大忍成佛参禅的秘诀就是忍,忍不住也要忍,忍到极点,豁然贯通,明朗开悟。忍是无价宝,人人使不好,若能会用它,万事都能了。

48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佛说:“祸福已至,一切随缘。”当面对灾难时,要用主动。平静的心态对待,因为这种态度本身就有逢凶化吉的作用。当收获喜悦时,要保持淡然的心态,因为欢呼收割之前,必须流汗播种。

49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悟了还同未悟人,无心胜负自安神。从前古德称贫道,向此门中有几人?——《龙牙和尚颂》

50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贪欲心没完没了,想超过所有的一切,于是就不断地产生贪欲。这个欲望心就是我们的妄想,就是我们的迷。洪应明在《菜根谭》中说:“人生只为欲字所累,便如马如牛,听人羁络;为鹰为犬,任物鞭笞。若果一念清明,淡然无欲,天地也不能转动我,鬼神也不能役使我,况一切区区事物乎!”的确,“一念清明”才能让人安心自在。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古代人圣人有关于许多和的至理名言

51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一个人如果长期贪图享乐,就会变得无所事事,最后难以忍受空虚,这就等于进了地狱。

52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与佛结缘,以佛修心,可以使心灵得以平静,智慧得以宽广,境界得以捉升,可以感受名缰利锁之外的宁静。淡然。幸福。圆满……

53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内在的充实,真正值得人们追求的,是灵魂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。

54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我们不要长着眼睛光看别人,不看自己。不要活在放纵。任性。自我宽恕当中,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,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。一一耕云先生

55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在所有的罪恶中,最易犯。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。所以,多说话不如少说话,少说话不如实修。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,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。话未出口由你控制,话已出口不由你控制。每句话都是一个因地,因地已种下种子,就等着接受果报了。好话有好报,恶话有恶报。所以做话的主人时要明了,好好掌控,做话的仆人时,更应明了,因为这时自己已经处于被动。

56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问:“有些人专喜欢用大道理来训他人,可是自己行为并不检点,他有罪?会受到不良的后果吧?”答:“大道理训人是口业普,自有其功德;自己行为不检点,是身业恶,自有其罪过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”——李炳南居士

57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有几个熟悉水性的人乘船渡江,浪打翻了船,他们竭尽全力游向岸边,水性最好的那个人却怎么也游不快。岸边的同伴问他怎么啦?那人说:“我腰上缠着千金,太重了!”

58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知错能改近乎勇。大丈夫行事,理当要有这种气魄。

59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在人的成长中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今天的优势,明天有可能‘就成为劣势,所以,你必须能够跟上时代,让优势更优。

60、(中华圣贤经典语录)纵宿业深厚,不能顿断,当方便制抑,自劝自心。(妙叶禅师)